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土地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07-23 来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同属上层建筑,都是兵团人在履行职责使命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时间上看,兵团文化的出场早于兵团精神,并有力推动和引领了兵团精神的形成;从内容上看,兵团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广于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看,兵团文化是兵团精神的外化,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灵魂,两者共同服务于兵团伟大事业。

  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同根同源

  中华文化是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共同的文化根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兵团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兵团精神作为兵团文化的灵魂,是兵团最大的“文化软实力”,同样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内涵底蕴,对兵团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为两者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兵团文化与兵团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借鉴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具有自身特色,又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交融。

  中国精神是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共同的精神源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兵团精神、兵团文化与中国精神一脉相承,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润泽和引领。兵团人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边疆;兵团人在荒漠戈壁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物资短缺、生存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兵团人在荒漠中建立一座座新城;兵团人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推动兵团事业的发展。这些都与中国精神一致,是中国精神在兵团的生动注脚。

  兵团实践是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共同的物质基础。文化与精神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由物质基础决定。在兵团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兵团人不断丰富和扩展着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成为兵团人宝贵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兵团人在伟大实践中,赓续红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屯垦文化与边疆文化,孕育形成了兵团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兵团人在履行职责使命的实践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践行中国精神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兵团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在兵团实践的基础上,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中,更好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相辅相成

  兵团文化孕育滋养兵团精神。兵团文化作为兵团屯垦戍边实践的产物,承载了兵团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文化是与精神联系甚为紧密的社会现象和范畴,兵团文化不仅为兵团精神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使得兵团精神在继承中得以发展和创新。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铸就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兵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要保持兵团文化的先进性和主体性,通过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等精神品质融入生活实践中,使兵团精神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能与时俱进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兵团精神丰沛凸显兵团文化。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兵团人长期的精神坚守,彰显了兵团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品质。两者不仅为兵团人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还引领着兵团人在屯垦戍边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兵团精神作为兵团文化最凸显的标识,其内涵和外延的发展也并非一成不变,兵团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会随着维稳戍边事业、文化润疆工程等新时代任务的推进而呈现出新的价值,从而不断丰富兵团文化的内容。

  


原文链接:http://nyj.xjbt.gov.cn/c/2024-07-22/834830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法制网 td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