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土地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时政焦点 > 正文

数字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09-18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乡村全面振兴强调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数字化助力守牢“两条底线”,夯实乡村振兴基石。持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数字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针对农村网络“薄”“慢”“顿”的状况,持续加大农村地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数字信息的高速公路抵达田间地头、通向农民家头”为目标,持续打造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通信服务,更好助力乡村振兴。专注数字化赋能粮食安全,研究数字化在耕地保护、种业振兴、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等方面的应用,推动构建先进、高效、安全的粮食安全数字保障体系。健全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构建返贫风险识别、动态帮扶实施、帮扶成效观测的数字化闭环,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数字化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将数字技术与实体农业紧密结合,实现“农业+数字技术”,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快形成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数字化助力实现农业生产环节各个要素的智能化、精准化及科学化管理,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数字化为品牌打造、管理、营销等提供技术支持,拓宽农业品牌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产业供需精准匹配。以数字化促进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构建“农头工尾、农旅结合”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数字化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乡村人才流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的主要矛盾正从基础设施差距转向数字素养和技能差距,如何全面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如何提高信息化供给与村民数字素养的适配性,成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通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多样化场景创新,促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断增强乡村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人才成长,通过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通农业技能培训“最后一公里”,为乡村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促进交流合作。

  数字化促进城乡公平普惠,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既能塑形,也可铸魂。数字化为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有利条件,带给农民更多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助力特色文化产业建设。要以数字化赋能乡村宣传渠道建设,如通过开发应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实现宣传方式的创新性和多样化。通过数字化改造乡村图书馆、文化馆、村史馆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汇聚数字文化资源,增加数字文化产品供给,线上线下协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数字化手段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等传播,探索乡村文化与旅游业、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打造乡村特色文化IP。

  数字化嵌入乡村生态保护,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生态振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通过数字化实现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农业新设备、新技术、新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化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供大数据支持,帮助治理主体更加准确地把握保护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形成智能、高效的管理模式。推动绿色科技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实现对生态资源的评估和管理,提高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效率。

  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优化乡村社会管理。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城乡距离遥远,乡村人口分散,加上农村“打工经济”持续攀升,流动党员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大,存在村情民意掌握难、群众办事难、参与治理难等问题,急需通过数字化实现乡村治理主体、治理要素的有机整合。通过数字化实现党务、学习、宣传等应用场景智慧化,提升党建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以数字化助力精准识别村民群体需求,创新村民自治的参与方式,加强公共组织体系监管,促进治理透明化、精细化、高效化、现代化。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409/t20240918_136367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法制网 td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